昆明小事之——谢谢医生邀请看戏
云南新剧节已近尾声。
医生同志有票,俺跟着看了两场滇剧:一场云南省滇剧院的历史大剧《郑和下西洋》,一场曲靖珠江源演艺中心的大制作《大唐公主》。
郑和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昆明马姓穆斯林出西洋。明永历年间,福建长乐曾是他的船队驻训地,当时出使西洋的水手中有不少就是福建人。
去长乐机场的路上,有座被埋在沙子里的小庙,一经发掘,四方震惊,庙里供奉的“巡海大神”正是郑和。据说,庙被挖出时,飞来很多蝴蝶,因此,真正的庙名不见得有多少人记得,一提蝴蝶庙,附近的长乐人都知道。
当年的郑和确是令人尊敬的探险者:七下西洋,死于海上,葬于印度,真正的人生终结“在路上”,这份儿人生不止、行走不息的劲头儿只怕现今的国人都未必能完全理解。由农业社会走来的国人从来乡土意识比较重,也可能是一直被强权控制在土地上,时间久了,习惯了,偶尔出现个把探险者,往往还停留在证明自己很强悍的初级阶段。
当然,郑和能一骋远洋梦离不开当时的国家梦想。
这么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想要写出新意肯定有难度。以我的鉴赏力,剧本相当一般,几个故事,无非是颂圣啊,外交啊,不干涉别国内政啊,内核显得欠缺有力度的思考,人物塑造也显得脸谱化,没能展现出人类独特的复杂性。
演员还行,有场专门炫技的戏,又是舞剑又是独唱,对体力和技术都有要求。只不过郑和那国外认的干女儿挺让人出戏,腻腻歪歪的,表达的没啥道理。她一出来,我就忍不住想,唉,导演的女人又来啦。
俺素个邪恶滴银。
但是,你想啊,情节上又不是那么需要,老跳出来老跳出来,不是导演的女人是谁么?:)
相比之下,曲靖的实力让人意外,《大唐公主》从剧本到演员,都挺硬。女主角居然都没分A、B,两个多小时,一气到底,也不怕万一有个头疼脑热,顶不上去。
故事来源于安史之乱时期,唐懿宗的女儿安化公主被当时的皇帝弟弟唐僖宗许给南诏国第十二世王隆舜为妻——用和亲方式怀柔兵强马壮的邻国,从来都是封建王朝公主们的使命——不过,安化终究没能嫁到大理。正史记载,公主是许而未嫁。隆舜三次派人迎亲,不仅送上丰厚礼物,有一次还派出了南诏国的三位宰相以示隆重,让人惊诧的是此三人居然被毒死中原。
《大唐公主》把这段历史中唐帝国的言而无信化去,以此为背景,弄了个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给安化公主未能嫁到云南以貌似合理的原因。不用说,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创作。
不过,相比更加程式化的中原戏,边疆戏曲多少有些创作空间,一个是取材更边缘,比如说安化公主和亲南诏的历史,很多人未有深入了解,观剧只是个引子,它引发人探寻历史真实的好奇心。再有,表达技巧上也更有地方色彩:滇剧,虽然并不是真正的云南地方戏,它杂糅了秦腔、汉剧、徽调和云南本土艺术,还是能让人看到、听到不同于中原大文化背景下的身段和曲式。
总体上曲靖的这部戏故事编的挺好的,一波三折,紧扣人心。
伴奏是现场演奏,不是事先做好的音乐。能看见指挥激动的手势。
舞美、灯光、服装,也都过得去。
女演员比男演员表现的好。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剧团都是靠政府拨款,生存不易,估计一年才能排上一部大戏。现在,一下子展演了这么多剧目,相当难得。
新剧节,还是挺好滴。
谢谢医生的评委场戏票。
(另,《大唐公主》5月22号场的观众可是表现得挺差劲:还未散场,走了有四分之一。演员在台上卖力表演,观众不时起立走掉,这有多糟糕!还有人看到前面的位置空了,赶紧挪到前面去。讲话讨论剧情的,小孩子哇啦哇啦大人也不管的,在后面门口大声讲电话的,那就更多了。当晚,北京京剧院的院长也来观戏了,俺较得,昆明人表现的可是有些丢脸呐。看样子,酱紫的活动还是得多多办,观众还是得慢慢进步才好。)

EXIF信息,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