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认识2年的网友李老师,在四川巴州的一个乡村中学任教。我们的认识纯属偶然,在网上相遇后,经常聊聊天,交流制作网页的体会,我很钦佩他在大山里用一个老猫上网,居然做出了《山里人家》这样一个小小的网站(
http://ldz.scbzedu.com/),虽然比较粗糙些,内容也不多,大家可以去看看的。当然现在中学已经和教育网联了网,大山通过网络和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在一次聊天中,谈到了四川的经济落后,每月他的收入只有773元,可是相比其他人,他又是走运的,在朱总理的关心下乡村教师的工资不再拖欠,至少养家糊口是可以的了。
他所在的学校里,有很多家庭时候十分困难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孩子名叫冯伟,15岁读高一,李老师觉得在同龄人中,他懂事懂得早,特别想帮助他,但也是心有余力不足。他的父亲患胃癌2001年7月去世,母亲患心脏病1997年冬去世,剩下兄妹3人,大妹读二年级,二妹读一年级,全靠65岁的奶奶照料,生活十分困难。9月的一个晚上,李老师在巡视校园的时候发现教室亮着灯,冯伟一个人在那儿背英语单词,那晚他们谈了很久,说着冯伟就泪流满面……主要是想读书……村委会和镇政府都盖印说明了他的家庭情况,要求减免学杂费,但这类现象在当地不是一个两个……
我了解了一下,象冯伟这样的高中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大约600-700元,一年大约要1400多元,如果能够得到一部分的帮助,会给他的奶奶减轻很多的压力,他的学业也可以继续完成。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83网站是不是也可以象“简单生活”一样,搞一些助学活动,每人省下几元钱帮助一个或几个即将面临失学的孩子。当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资助一、二个学生对社会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却可能有着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
我们的党支部现在资助着宁德民族中学的十个孩子学习,我本人也资助着一个畲族小女孩读书,已经两年了,我每次去宁德,这些孩子都象亲人一样围着我,那份天真和热情真是让人感动。社会上现在有很多的捐资助学活动,相信也有一部分的钱不知道被捐到哪里去了?所以我在向社会捐过N次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再这样捐了,而是选择了直接资助的方式,可以直接见到孩子,也保持通信或联系。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83这个大家庭里有愿意伸出热情的手,献一片爱心,支持冯伟继续求学的朋友们吗?冯伟如果能得到83朋友们的共同资助和关心,我想,他是幸运的。5元……10元……多少都不限,众人拾柴火焰高,非常感谢大家读完我的文章,先谢谢大家了。
[此帖子于2003-10-9 2:01:32被开口一笑编辑过]